返回

【银叶固收+笔记】银叶眼中的“固收+”:十年磨一线——系列2:当前市场定义的“固收+”

固定收益部  2022-03-08
2022年的资本市场开局坎坷,大类资产波动剧烈,国内外宏观局势错综复杂,“固收+”产品成为仅次于医药、电新等赛道基金的热议品种,对“固收+”还是“固收-”的争论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

我们认为“固收+”还是“固收-”的讨论基础在于,市场对“固收+”策略产品的定义是“固定收益类资产+弹性资产”,更为通俗意义上的表述即“债券+股票/转债/期货”,既然是弹性资产,从盈亏同源的角度,则对组合收益的贡献必然有“+”有“-”。
最初我们对“固收+”策略的理解也和当前市场类似,所谓“债券收益打底提供安全垫,在此基础上股票做收益弹性”。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常常反问自己,这样的“固收+”策略和传统的“混合偏债/二级债基”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是不是所有的“混合偏债”都是“固收+”?
“固收+”产品的蓬勃发展,是在居民理财市场大变革的背景之下,伴随着非标资产的逐步退出,理财净值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市场对中低风险的资产组合需求快速增长。收益特征上,这类客户期望获得略低于融资信托(其实是被动接受资产收益降低的事实),略高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中等收益区间。在波动特征上,不得不接受净值化趋势下为了获得中等收益而产生的收益曲线的波动。
在上述基础之上,市场开始给“固收+”加入一个新的约束,即回撤控制。我们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固收+”基金过去三年的风险/收益特征如何,二是“固收+”组合如何进行回撤控制。本篇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即过去三年时间“固收+”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第二个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篇幅里做进一步讨论。
我们对市场上“固收+”基金的表现做了一些数据统计,选取的样本为成立于2021年之前且当前规模超过1亿的混合偏债型基金和固收类二级债基,考察区间为2020年至今,也是“固收+”基金快速发展的阶段,数据统计主要为了对“固收+”市场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不作为投资依据。

图片
数据来源:Wind 


图片
数据来源:Wind 


图片
数据来源:Wind 


图片
数据来源:Wind 
从简单数据统计来看,从回撤控制角度,连续两年稳定保持市场中等以上回撤水平的产品占比35%,连续两年保持市场中等以上收益水平的产品占比22%,同时满足回撤和收益都在市场中等以上水平的占比仅为4%
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考察,两年收益好于市场平均水平,且两年收益/回撤均大于1.5的基金占比15%,如果收益/回撤大于2.0,数量将会更少。
从绝对收益角度,也是我们认为最符合“固收+”特性的角度看,最大回撤小于3%,两年均实现5.5%以上收益,同时满足收益/回撤大于1.5,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产品数量占比仅为4%,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的混合偏债型基金和我们认为的满足“固收+”产品价值的风险收益特征,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篇大致就到这里,下一篇我们将继续讨论“固收+”和“混合偏债型”基金的异同,从风险和收益两个角度,探讨“固收+”基金应该如何满足居民理财时代的新要求。

 

注:原创文章,欢迎各合作媒体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图片

上海银叶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2月,是一家综合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公司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普通会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和远期利率市场成员。依靠长期深耕中国资本市场积累的专业优势,银叶投资已经形成覆盖固定收益、宏观对冲、权益投资、量化及衍生品策略等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公司愿景是成为顶尖的基金管理人,秉承专业、诚信、责任、创新的企业理念,为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客户提供多策略资产配置方案,实现绝对收益基础上的长期稳定回报,创造价值,分享价值,为资产管理事业贡献力量。




上海银叶投资有限公司

微信号:yytz_am

电话:021-61080888

地址:浦东新区花园石桥路66号东亚银行金融大厦

图片